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评论 0 收藏 0 分享 此文

一支被毛泽东称赞“立了大功”的神秘劲旅 代号8342

2018-12-23 15:53| 发布者: 中国国家公园网| 查看: 16544| 评论: 0 |原作者: 张瑞民

放大 缩小



       看到习近平主席5月28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说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时,不由得想起了我引以自豪的老部队——原中央军委工程兵54师,曾用代号8342部队。


本文作者:张瑞民

       

      提起8341部队,大家都知道那是中央警卫团的代号,而排在其后面的8342部队,却鲜为人知了,因为它担负的任务均处于高度保密状态,是真正“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神秘劲旅。



领袖的赞誉和将军的遗憾

历史记载着这震惊世界的一天: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我国大西北的茫茫戈壁滩上,一声巨雷炸响,一道亮光闪过,一朵美丽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当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世界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在欢庆1965年元旦的军民联欢会上,毛泽东主席一手紧握着军委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的手,另一只手指向张爱萍上将,高兴地对陈士榘说:“你们立了功,他们(国防科工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

  陈士榘将军在病逝之前对记者说:“由于当时的特殊背景和严格的保密制度,十万大军默默地开进大漠戈壁,又默默的撤离罗布泊。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业绩,至今仍鲜为人知。在当代人的心目中,只知道从事两弹研制的科学家和试验发射部队,而从未听说特种工程部队也为我国的两弹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想到这里,我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不安的复杂感觉。”


做窝筑巢树丰碑

8342部队的前身是1958年秘密开进西北大漠戈壁和死亡之海罗布泊的7169部队,这支专为建设我国原子弹试验场和导弹试验靶场而组建的特种工程兵部队有10万之众。由于1961年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部队供给在当地遇到了重重困难,中央军委决定留下精干的主力队伍组建工程兵54师,继续完成“两弹一星”基地建设任务,其他部队撤出重灾区。从此这支神秘劲旅便隐蔽扎根在祖国大西北的戈壁沙滩和风雪高原,后又秘密移防到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常年风餐露宿,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为“两弹一星”做窝筑巢等任务。在这些浸透着建设者血汗与泪水的热土上,我国成功的进行了一次次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和导弹核武器试验。瞬间的辉煌铸造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祖国成为有影响的世界大国争得了地位,更为饱受外国列强屈辱的炎黄子孙赢得了自尊和荣誉。

随着世界冷战的结束,战争的阴霾渐渐被和平与发展的呼声冲淡,曾经的许多“绝密工程”已经成为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经济和科技研发的重要基地,有的还成为艰苦奋斗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342部队参加建设的绝大部分工程已陆续解密并对外开放,犹如一座座丰碑先后展示于世人面前:

 20基地  即甘肃酒泉导弹卫星发射基地,代号0029工程,现对外开放为东风航天城。该基地自1958年建设以来,已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多个第一:1960年11月5日成功发射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1966年10月27日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80年5月18日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远程弹道导弹;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发射了一箭三星;在这里已成功发射了上百颗卫星和飞船。

 21基地  即新疆马兰核武器试验基地,代号0673工程。该基地建成后,成功地进行了数十次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试验,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此试验成功;1969年9月23日我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也在这里爆炸成功......

  22基地 即青海海晏核武器研制基地,也称221厂,现对外开放为中国原子城。我国第一代核武器主要在这里研制,并实现武器化批量生产装备部队。这里是“两弹一星”精神孕育、形成基地之一。

  902基地  即已经对外开放的绵阳两弹城。两弹元勋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等16位院士在此工作数十年,组织完成了核弹武器化的重要使命,并在核技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816基地  即重庆涪陵地下核工程,也称816厂。这是8342部队数万官兵从1966年开始,昼夜施工、浴血奋战八年之久完成的一个特大型洞体工程,是当年打破美苏超级大国核垄断、核讹诈最隐秘的地下核设施。整个工程开挖出岩石150多万立方米,浇注混凝土20多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岩石混凝土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达1700多公里,洞内最大净高有20层楼高。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人工洞体,也是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事工程。现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特色旅游项目对社会开放。


舍生忘死筑盾牌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是极不寻常的时期。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人民感受到了核讹诈所带来的沉重压力。

    在一次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操着浓重的湘音说:原子弹嘛,就这么大个东西。没有这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原子弹和氢弹。
   1957年秋,中央军委决定筹建导弹、原子弹试验场,并将建设“两弹”试验基地(即20和21基地)两付重担同时压在了工程兵部队的肩上。1958年4月,特种工程指挥部宣告成立,代号为7169部队,以刚刚从朝鲜回国的志愿军20兵团为基础组建而成,由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兼任司令员和政委。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随着一支支工程部队的消失和一个个指挥员的失踪,一支从事特殊任务的部队在共和国的大西北戈壁滩悄然诞生了。对于每一个参建人员而言,一切都来的如此突然而神秘。所有人在接到命令时都会特别告诫:此次行动“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一位连长在新婚第二天清晨接到一位老首长的电话,要他立即赶到西北某地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不许告诉任何人。“连爱人也不告诉吗?”连长不解的问。“是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否则,按泄漏军事机密处理......”连长回来轻轻吻了吻正在熟睡的妻子,带上洗刷用具就走了。当妻子醒来时,发现丈夫不在了。一天、两天、三天......妻子问公公婆婆,问同事邻里,问当地政府,谁也不知道她的丈夫到哪里去了。她挺着一天天大起来的肚子,到哈尔滨、到沈阳去寻找她的丈夫,哭得象孟姜女一样凄惨。直到第6个月,这对新婚夫妇才“接上头”。从大漠戈壁发出的信,走了两个月才到达她的手里。医生说,如果信再晚几天,也许她就完全疯了。

 有一位科研人员叫王汝芝,她接到秘密调令后按规定瞒着丈夫,借口出差,来到死亡之海罗布泊担任工程研究所所长。有一次,她在散步时远远看到一个穿军装的男人很象她的丈夫,走近一看,果然是她日夜思念的爱人。原来她丈夫与她一样,也接到了秘密调令,迟她一个月来到了罗布泊。

“保守机密,守口如瓶”是这支特种部队铁的军纪,“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不该去的地方不去”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基本守则。这种作风一直延续到“两弹”基地建设之后的其他绝密工程建设中。曾参加过“816”核工程建设的一位80多岁老兵,重病在身,认识人都困难了,一听记者要采访工程建设情况,老人神智突然清醒:“这是国家机密,我没接到通知,我无权告诉你”。在2002年816工程解密前,即使是当年参建的6万多指战员,也不清楚自己流血流汗奋战8年、近乎把大山掏空的建设项目竟然是核原料生产基地。那时候不仅通讯地址是代号,写信的内容以及照相等所有可能泄密的事项均有严苛的规定,即使发给个人使用的笔记薄都带有编号,用完后必须上交销毁,缺一个角都不行,尽可能不留下任何与工程有关的痕迹。也正因如此,如今的各基地纪念馆、展览馆中,特种工程部队的原始资料或完整的历史记载几乎看不到,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名英雄。

“自古英雄不怕难,克服困难是好汉”

无论是大西北的戈壁沙滩和风雪高原,还是大西南的崇山峻岭和峡谷丛林,特种工程部队执行任务的地方都是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

在参加“两弹一星”基地建设老兵们的回忆录中有许多令人震撼的场景和故事。

    春季,狂风裹胁着沙尘在大地上肆虐,刮出一片昏黄;旋风卷起黄沙直刺苍穹,如同东海龙宫的擎天柱。风沙掠过,草绿色的车厢斑斑驳驳。有一次,一辆40吨重的大油罐车竟被风刮出200多米远,放在车站的100吨水泥被刮的精光。外出人员被大风卷走、施工中被流沙掩埋的事,时有发生。一位女技术员在帐篷门口看报纸,一阵风把报纸刮跑了。她提着裙子去追,谁也没有想到她竟一去不复返。第一支勘察队在大沙漠遇上了沙暴,飞沙走石三天三夜,两个人被刮没了,指挥部派人找了5天才找到,幸亏他们抱住了一丛骆驼刺,使身体上的水分未完全耗尽。有一个战士去割芦苇盖“干打垒”营房也神秘地失踪了,部队派出上千人结成人网寻找好几天,毫无结果。一年后,尸体竟然就在附近的芦苇丛中出现,这具已经干枯了的遗体,手枪水壶还挎在身上。

夏季,烈日炎炎,毒辣的太阳照得大地像个巨大蒸笼,远远望去犹如一片汪洋,哗哗流动。露天施工的战士们上面晒得皮肤痛,下面烫的脚丫疼,强烈的紫外线照得两眼发黑,皮肤由红变黑。

冬季,气温在摄氏零下二三十度,“黄毛风”一刮,寒冷刺骨。开始战士们不知道夜间的寒冷,鞋子脱下来放在地上,早晨起来发现鞋与地面冻在了一起,之后便将鞋子枕在头下睡觉。    

秋季是施工的黄金季节,温度不冷不热,风也不大。但蚊虫成群,尤其是到了晚上,照明灯一亮,成群结队的蚊子扑面而来,咬的人叫苦不迭。许多战士被蚊子咬的满脸红肿,眼睛也睁不开,但没有人因此耽误工作。

    水是生命之泉,而戈壁沙漠缺的就是水。在有的建设工地,施工和生活用水要到数百公里之外去运。滴水贵于油,一盆水先洗脸,后洗脚,再洗衣服,最后浇花草或沉淀下来继续用。有时运水车供应不上,只好给每个战士发一个萝卜、三片菜帮子,既作解渴,又作充饥。在没有水源的地方,就想办法收藏雨雪水,但水里蚊子很多,如果把蚊子都捞出来,水也就所剩无几了,官兵们只能连蚊子带水一起往肚里灌。

 时值三年自然灾害,饥饿同样困扰着需付出超强体力的部队官兵,粮食不够“瓜菜代”,发动全体官兵挖野菜,摘骆驼刺,掺上点粮食伴着吃。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度贫乏的物资供应面前,全体指战员发出了“自古英雄不怕难,克服困难是好汉,决心平地起高楼,誓把戈壁变乐园”的豪言壮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用自己的忠诚、血汗和生命,为蘑菇云的升腾艰难地奋战在生命禁区。


 


19589月27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我国第一座试验性核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正式移交生产,第一批中国自制的放射性同位素已经从该反应堆中产生。这则消息,如同一颗精神原子弹,激励、焕发出指战员们的聪明智慧,“两弹”工程的进度一再加快。据统计,从1958年5月到1959年1月的半年多时间里,这支特种部队的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就达2950多项;提出各种科学建议5万多条。这些发明创造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经费,而且提高工效十数倍!很快,首期工程分布于1.3万平方公里上的40多个厂区,共计2500多个建筑物,便保质保量地圆满完成了。

1960年9月10日,即苏联撤走专家第七天,我国使用国产燃料发射的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同年115日,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地对地导弹成功发射。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事实证明,这支英雄部队建设的工程和安装的设备完全符合要求并经受住实弹考验。

60年代末期,核试验将由地面和空爆转入地下。对于地下核试验来说,有直接冲击的传播规律、坑道工事的抗力与抗震性能、武器装备的破坏规律、动物损伤、对通信的影响及材料合成等许多效应试验项目,尤其要取得测试数据的重要依据——石墨在核爆炸后生成的“金刚石”样品。如果拿不到这些东西,一切都将前功尽弃。而这些基础性工程及爆心取样的重担又一次落在了特种工程部队的肩上。

1969年9月23日00:15时,在新疆末哈尔山隧道,2万吨当量地下核试验炸响。为了及时拿到测试数据,54师124团7连官兵展示了比火中取栗更为勇敢的精神风貌:随着通向爆心的坑道逐步延伸,温度越来越高,核爆产生的特殊气味越来越浓烈,岩石破碎也越来越严重,溶化后的岩体形态清晰而恐怖,施工的难度和沾染核辐射的危险可想而知。但是,为了祖国的安危,战士们却毫不犹豫地冲进沾染区。终于在端出的最后一簸箕石渣中找到了“金刚石”样品,为科学家们测试核爆效果提供了关键依据。

 


       近日获悉,一部反映这支特种工程部队英雄事迹和精神风貌的影片【绝密工程】正在拍摄。衷心期盼这些无名英雄的光辉业绩大白于天下,使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本文作者:张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