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和田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21150 中国国家公园 发表于 2015-5-13 16:33:08 楼主

        和田河赫赫有名,真正让和田河名满天下的是和田玉,让和田河遍体鳞伤的也是和田玉。在这个对和田玉疯狂采挖的时代,对这条唯一由南向北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大河,很多人并不了解或者已经忘却了和田河的其他。这篇综合介绍和田河的文章,能让我们对和田河的认识鲜活起来。<p></p> 这是和田河的两大支流之一玉龙喀什河的上游。玉龙喀什河源于昆仑山北坡的冰川,由于昆仑山北坡处在青藏高原北侧的雨影区,荒漠带几乎一直向上延伸到雪线附近,与雪线以上的寒漠带相连,不像天山、阿尔泰山那样会出现茂密的山地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由于坡度极陡,岩石裸露,十分有利于分散但众多的山玉矿脉充分地暴露、剥蚀,并随众水汇流在玉龙喀什河中。玉龙喀什河因盛产白玉,古称白玉河。摄影/郝沛<p></p><p>源于昆仑山、天山、帕米尔等高山、高原的许多河流,向着塔里木盆地汇聚,它们不能归流海洋,而是被消纳于浩瀚辽阔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形成内流河景观。如果从另一角度看,这些内流大河何尝不是在奔流入海——塔克拉玛干也被称为“瀚海”,连绵不绝的沙丘恰似瀚海中起伏的波涛,环绕塔里木的一系列山前冲积扇和绿洲,就好像海岸边的诸多河口三角洲。像海洋一样,塔克拉玛干也有足够宽广的容量,源自高山冰雪融水、势如脱缰野马的汹涌急流,一旦从山前绿洲流入沙漠瀚海,便渐渐消于无形。这其中,和田河是唯一由南向北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大河。</p><p></p> 这是和田河另一支流喀拉喀什河的上游,穿行于昆仑山峡谷中。喀拉喀什河也源于昆仑山北坡的冰川。在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北坡,峡谷两岸陡峭的山地几乎全为岩石裸露的无植被区,即使在降水增加的高山地带,出现的也只是蒿类荒漠、高山草甸、高寒草原。喀拉喀什河因盛产青玉,古称墨玉河或绿玉河。摄影/李翔<p></p><h3>“地乳之国”,“牧牛之地”</h3><p>我经常乘坐由乌鲁木齐通往新疆各地的航班,以内地旅客的眼光去看,我不能不注意到,通往南疆特别是和田的航班,有着欧罗巴人种面孔的少数民族乘客常常成为“多数”。当我到了和田河流域,这种“少数”和“多数”角色的转换,给人的印象就更加深刻。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占97%以上,在农村中更占到99%以上。在古代,欧罗巴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在新疆境内相互渗入,塔克拉玛干似乎成为了东、西方人种分布的“边缘海”。</p><p>和田河因地而得名,和田旧称和阗,和田河在清乾隆年间编制的《西域图志》中,被称为和阗郭勒或和阗达里雅,意即和阗河。1959年,“和阗”被简化为“和田”。</p><p></p> 这是和田绿洲喀拉喀什河灌溉渠系中的一条灌渠,渠底和渠壁均就地取材,用卵石铺砌,以减少渗漏和冲刷。和田及其类似的绿洲因为有大河出山形成的山前冲积扇,所以皆采用明渠自流的灌溉方式,而像吐鲁番那样缺少大规模地表径流的山前绿洲,则发展起了坎儿井那样的以利用地下水为特征的灌溉方式。摄影/范晓<p></p><p>和阗一名历来转音极多,《山海经·海内东经》称端;《史记·大宛列传》称于阗;《大唐西域记》记为瞿萨旦那;元代的典籍又称兀丹、斡端、忽炭等。元代的这些译音更接近当地维吾尔语的读音,这或许是清代改“于阗”为“和阗”的原因。</p><p>和阗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但都和瞿萨旦那——古于阗国的传说有关。《大唐西域记》以及吐蕃文献《于阗国授记》、《于阗教法史》记叙古于阗国的创始虽略有不同,但其共同点在于,古于阗的先民都和来自古印度的阿育王或达摩阿输迦王的儿子有关,而且都是王子因受父王嫉恨,被遣逐雪山之北的于阗之处。上述文献都说,因得神庇佑,地面隆起似乳房,流出乳汁,使王子等受哺养而不死。“瞿萨旦那”对应梵文Kustana,即为“地乳”之意,国王和国皆由此得名。</p><p></p> 为了改善和美化环境,和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沿着绿洲中的乡村道路大修葡萄长廊,如今已形成覆盖乡村道路网、遮天蔽日的千里葡萄廊道,成为和田绿洲的一大景观,行人和车辆皆在绿荫的庇护下通行。摄影/沈桥<p></p><p>如果从地理环境来看,和田河出昆仑山口形成的半圆锥形冲积扇,恰似隆起的乳房,而滋润山前绿洲的涓涓水流,恰似乳汁。当来自印度河流域的远古先民历经艰辛、翻越雪山高原,来到和田河绿洲时,无疑会有发现世外天堂的惊喜。季羡林等认为,“瞿萨旦那”对应的梵文不是Kustana,而应为Gustana,意为“牛地”。这似乎也可印证,早在远古,这里就是水丰草美、宜猎宜牧之地。</p><h3>和田河绿洲,西域世外桃源的一个样本</h3><p>对新疆自然环境的最大误读,莫过于言必称“恶劣”、“荒凉”、“干旱”、“不毛”。茫茫沙海虽渺无人烟,但巍峨的高山给山前平原提供了丰沛的冰雪融水和地表径流,不但弥补了降水的不足,而且造就了如翡翠项链般的绿洲带。一山一冰川,一河一绿洲。山岭越高大、现代冰川越发育、河水流量越大,山前的绿洲面积也越大。</p><p>新疆的绿洲及天然植被区总面积为14.8万平方公里,大致与辽宁省面积相当,约占新疆面积的9.2%,却集中了新疆90%以上的人口、95%以上的社会财富。和田与乌鲁木齐、阿克苏、喀什、伊犁,同为新疆五个人口超过200万的地区,由此也可见和田绿洲的重要地位。</p><p>和田河与西昆仑主脉的冰川相关,源出玉龙喀什、喀拉喀什两支,出山口以上为上游,两大支系穿行于昆仑山峡谷中;出山后,玉龙喀什与喀拉喀什并行约160公里,至阔什拉什汇合,此段为和田河中游;阔什拉什至和田河入塔里木河的河口处,为和田河下游,长319公里。若以最长的喀拉喀什河源头算起,和田河全长1127公里。和田河绿洲面积约4100平方公里,主体位于和田河中游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形成的山前冲积扇上。</p><p>绿洲在人类涉足以前,就是荒漠中植被密布的天然绿岛,空气湿度低却水源丰富,加上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给农业生产准备了极好条件,它甚至优于内地的许多天府之地。由于和田河绿洲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条件,不仅稻麦棉品质极优,还盛产上佳的核桃、石榴、红枣、杏、甜瓜等。这里成为世界少有的长寿之乡之一,也并不令人意外。当我徜徉在浓荫蔽日、田畴交错、水渠纵横的和田绿洲时,虽然近旁是整洁优雅的维族式院落,虽然不时有头戴花帽、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维族老人赶着毛驴车经过,但却让人有置身于中原古风式田园乡村的感受。</p><p></p> <p></p><p>塔里木盆地地处东、西方交流的地理要冲,因此它的绿洲文明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历史上佛教的传播、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吐蕃势力的进入、伊斯兰宗教与文化的兴起,在这里被兼收并蓄,如五彩叠印,但古老的族群结构与绿洲农耕文化,一直未有根本性的改变。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屏障作用,和田绿洲的维吾尔族表现出更为传统的文化特点,从而为西域绿洲文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样本。</p><p>和田河绿洲纵横交错的灌溉渠系,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和田河的水利灌溉也许和古于阗的历史一样悠久,而且它可以和成都平原、关中平原、太行山山前平原等许多历史久远的灌区媲美。河流出山后形成的扇状倾斜平原,提供了自流灌溉的良好条件。《大唐西域记》就已记载瞿萨旦那“城东南百余里有大河,西北流,国人利之,以用灌田”。在今和田北郊的布盖威里克位于玉龙喀什河和克里雅河之间的分水高地上,以及策勒县乌曾提那至丹丹乌里克遗址之间的沙漠中,均已发现唐代的大型水渠。</p><p>人类对绿洲的开发,就是一个变天然绿洲为人工灌溉绿洲的过程。目前和田的人工绿洲面积已占整个绿洲面积的96.9%。如果从空中俯瞰和田河绿洲的水系,它几乎完全呈现出由人工渠系构成的网格状特征。我考察了和田绿洲的玉龙喀什河与喀拉喀什河的两大渠首,它们的重要性堪比都江堰的鱼嘴和宝瓶口。水流由渠首进入总干渠,再进入支渠、毛渠。</p><p></p> 昆仑山的玉石矿发现的已达30多处,位于且末县车尔臣河上游的塔特勒克苏玉矿是最大的山玉矿之一,据说早在五六千年前,古人们就曾在这里进行过大规模开采,曾是多个朝代的皇家玉矿。这个驼队载着从塔特勒克苏玉矿开采的玉石,正在通过车尔臣河上游的峡谷。摄影/郝沛<p></p><p>我们循着密如蛛网的渠系,以及由葡萄长廊覆盖的与渠系相伴的乡间道路前行,去探访离喀拉喀什河渠首不远的拉依喀乡的千年水磨坊。由总干渠来的水在此又分为四股,形成一个五星放射状的分水口,在每一个渠口均建有分水闸,在分水闸的建筑上还留有“抓革命,促生产”、“春花公社总分水闸”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的字样。为了充分利用水流的动力,在其中三个分水闸口建有水磨坊,每个磨坊均有大石磨数台,磨盘直径一米多,每对石磨重约1000公斤,石磨上方加粮食的大木斗可盛100公斤小麦或75公斤玉米。看守磨坊的维族老人特意为我们放水演示,水流冲击木质水轮,竟能带动巨大的石磨飞速旋转,将麦粒磨成面粉。这种巧用水力的古老磨坊,至今仍在运转,令人赞叹。</p><p></p> 且末县塔特勒克苏玉矿位于海拔4500米的昆仑山上,由于山路崎岖,开采出来的玉石要靠人力背扛下山。昆仑山区冬季气温极低,滴水成冰,因此开采山玉主要在每年的5月至9月进行。摄影/郝沛<p></p><h3>玉石之河,和田水滑洗凝脂</h3><p>和田河绿洲虽美,但真正使和田河名满天下的却是和田玉。</p><p>有学者认为,至少在距今6000多年前,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就存在一条将和田玉输送到中原以及中亚、欧洲的玉石之路。但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玉器缺乏,而且在和田地区,目前也尚未发现这一时期有可靠依据的并有玉器出土的遗址。不过据专家研究,距今3300年左右的商代殷墟遗址出土的玉器中,80%为与和田玉成分相同的玉石。因此,至少在3000多年前,和田通中原的“玉石之路”是可能存在的。</p><p>根据现代的地质研究,和田玉属于透闪石矿物组成的玉石,它是地下深处的中酸性岩浆沿裂隙上侵,并与碳酸盐成分的白云石大理岩相遇,在接触处因岩浆热液的作用而形成。因此,和田玉的矿脉都产在中酸性岩浆冷凝后形成的花岗闪长岩或闪长岩以及白云石大理岩附近。这种和田玉矿脉又被称为原生矿,也叫“山玉”或“山料”。它只是和田玉开采类型的一种,是人们先在河床里发现并采集和田玉卵石,继而追根寻源,才发现并认识的。</p><p>山玉的形成原本在地壳深处,由于昆仑山脉在晚近地质时期的强烈抬升和剥蚀,它才在山脉中出露地表,因风化作用而破碎,并随着冰川、流水沿河谷向下搬运。在产出山玉附近的山坡以及河流源头,会有搬运距离不远的、较大块的、磨圆度不好的和田玉块产出。这种类型的玉料被称为“山流水”。河床中特别是山前冲积扇河流中的和田玉卵石,被称为“子玉”或“子料”,当地维族老乡也用汉语称其为“河坝玉”。</p><p>子玉、山流水、山玉,这三种和田玉的开采类型中,子玉品质最优,也最受青睐。子玉之美,在于它的外形圆滑光洁、曲丽柔和,它的质地细腻滋润、凝脂蕴精。人们常说“玉不琢不成器”,真正的和田玉乃“天琢”而非“人琢”。正因为有了河流这一天生的能工巧匠,玉石被河水以及倶下的沙石裹挟着,不断地被浸润、琢磨、雕蚀,才造就了自然天成、已臻完美的子玉。所以子玉一般不会再作人工雕琢,常常直接作为宝物收藏,以免破坏其天造地设的性状。而山流水和山玉体积较大、外形粗糙,必须经人工雕琢才可成器,常用于制作大型玉雕作品。</p><p>昆仑山中“山玉”的分布很广,西起塔什库尔干、东至且末,在长1100多公里、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上,迄今已发现或开采的矿点不下数十处。但奇怪的是,目前发现的山玉的数量与品质,与子玉的分布完全不成比例。一些规模最大、开采历史最久的山玉矿,并非处在和田河上游,而是位于叶尔羌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上游。虽然和田河上游已发现的山玉矿并不比其他河流多,虽然叶尔羌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也产子玉,但历年来出自和田河的子玉却占了昆仑山山前河流子玉产量的90%以上,而且其品质也远非其他地点的子玉能比。从矿物学及矿床学的角度,昆仑山及其山前河流所产的玉石虽然同属一类,但从玉石行业的地理专属品牌而言,只有和田河所产的透闪石类玉石,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和田玉。这就像名优土特产的地理标志产品一样,非和田河的和田玉,难免有“山寨”之嫌。</p><p>与国内外不同产地的透闪石型玉石比较,和田玉以色彩丰富著称,有白、青、黄、黑4种基本色调,还有青白、灰白等过渡色调。这种颜色的变化,主要源于玉石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其中,白如凝脂的羊脂玉为和田玉特有,也是和田玉之所以名贵的招牌。羊脂玉之白,是因为其中的氧化亚铁含量比和田玉的其他品种都要低。羊脂玉是和田玉中的极品,而和田玉子玉中的羊脂玉则是极品中的极品,一般只占子玉产量的5%。</p><p>即使在子玉集中产出的和田河,和田玉的分布也极不均匀。首先,和田玉皆产在和田河两大支系汇合之前的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中;其次,和田玉几乎皆集中于出山口以下冲积扇上的河道中;再次,玉龙喀什河所产子玉占整个和田河子玉产量的90—95%,远远多于喀拉喀什河。和田玉中的白玉大都出自玉龙喀什河,因此玉龙喀什河古称白玉河;而喀拉喀什河以产青玉为主,因此古称墨玉河或绿玉河。</p><p></p> 玉龙喀什河山前冲积扇的古河床阶地上,一个规模巨大的玉石采场,数十辆铲车云集,对河床堆积层进行大规模开挖。这样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的采玉方式令人咋舌。摄影/范晓<p></p><p>尽管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上游目前未发现可与下游子玉产量相匹配的山玉矿,但我推测可能存在规模很小但数量很多的山玉矿脉。在地形极其陡峭的高山峡谷中,这样的矿脉很难被发现和开采。</p><p></p> 玉龙喀什河山前冲积扇的古河床上,当挖掘机将沙砾卵石倾倒而下时,守候的人们瞪大眼睛进行“初选”,看是否有和田子玉出现。摄影/沈桥<p></p><h3>和田河采玉,从自然平衡到无比疯狂</h3><p>古代采集和田玉主要是在河滩和浅水中拣捞子玉,所以又称拣玉和捞玉。每到夏季冰雪消融、洪水暴涨,大量玉石被携带入河床中,这是一年一度子玉输送的高峰;而每当秋季,水清石现、水落石出,又是一年一度拣捞子玉的好时节。古时于阗国王要先入水捞玉作秀,是为始采仪式,然后百姓才纷纷下水,摩肩接踵,踏石而行。</p><p>古代的采玉方式大体上保持了一种自然平衡,人每年采之,河每年补之。据研究和田玉的地质专家唐延龄等的研究,从夏到清约4000年内,和田玉共计开采约万吨,年均约2.5吨。清朝因实行严格的官采管理和常例岁贡,产量创历代之最,清代约300年间,共采玉约1500吨,年均约5吨。由于需求激增,清代采玉开始由传统的拣捞,扩展到对河流两岸古河床阶地的挖掘以及河流源头山玉的开采。玉龙喀什河东岸洛浦县胡麻地一带的古河床,尚遗存有清代挖玉形成的洼地。而昆仑山中重要山玉矿的开采,多始于清代,叶尔羌河上游著名的密尔岱玉矿,当时采玉工人竟可达三千之众。</p><p>上世纪80年代以来,和田玉的开采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疯狂时期。传统拣捞子玉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求,挖掘古河床阶地卵石层中的子玉,已逐渐成为主要的采玉方式,而且这种挖掘的规模和强度令人侧目。</p><p></p> 玉龙喀什河流经和田市区的这一段,处在玉龙喀什河的山前冲积扇上,河床为沙砾结构,历来是拣捞子玉最重要的河段。玉龙喀什河大桥横跨河面,桥下的河床如同调色板一样色彩斑斓。摄影/沈桥<p></p><p>2010年9月,拣捞子玉的季节,我来到和田河考察时,历史上采玉最盛的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上,仍见有当地老乡在河滩浅水中低头搜寻,但却是形影孤单,多不过十余人,少仅两三人。相反,在和田至山普拉的玉龙喀什河山前冲积扇的古河床阶地上,场面却极为壮观。其中最大的一个采场,有装载机四五十台,挖玉者近千人。成排的装载机不断蚕食古河床堆积层,从地面往下已挖掘出深十余米的大洼地。每台装载机都配有十余人进行玉石的拣选,当装载机将满斗沙砾倾倒出来时,人们瞪大眼睛,盯着坠落的卵石,进行“初选”,一旦发现疑似子玉,便先拣出来;沙砾倾倒完后,人们便围住沙砾堆,用锹镐慢慢翻刨,进行“细选”。采场上打工者多是当地的维族村民,每月可获2000元至2500元报酬。这个采场每天都有小的子玉出土,每个月都会有较大的子玉现身。我被告知,就在我到访的前几天,曾挖出一块两三公斤重的子玉,当场被人用二十多万元买走。采场旁边总是停着各色轿车,车主都是坐等收玉的外地客商,最好的子玉都会被他们直接买走,这些客商看不上的玉料,才进入当地市场。</p><p>除了山前冲积扇上的古河床阶地以外,人们也把挖掘对象扩展到山口以内的峡谷河段。由玉龙喀什河出山口向上约60公里至支流皮夏河的河口处,所有阶地上的卵石层无一幸免,都遭到采挖。这些阶地断续分布在峡谷两岸陡峭的山崖下,地形险恶,通行困难,不能展开大量的机械和人员,但这也阻止不了人们对玉石的渴望。采玉者把装载机、挖掘机拆卸后用钢绳吊运过河,到阶地上组装后再开动,还跨河拉起长长的油管,给挖掘设备加油。有的干脆用水泵抽玉龙喀什河的河水,再用高压水枪冲击阶地上的卵石层进行开采。</p><p>在河中拣捞子玉,犹如收获当年的农作物;而不遗余力地挖掘古河床阶地的卵石层,就好像把多年的仓储搜刮殆尽。那些古河床阶地的卵石层至少是距今几万年至十几万年以来逐渐堆积的,对它的挖掘使玉石的采量大增,但也给冲积扇上的绿洲土地带来严重破坏,河床及两岸的地貌,也因滥采滥挖,一片狼藉,到处是深坑、弃渣堆,使沿河地带面临日益严重的洪水与地质灾害的威胁。</p><h3>和田河下游,茫茫沙海并非不毛之地</h3><p>和田河不仅在昆仑山前的中游河段造就了一片绿洲,也在下游形成了一条贯穿塔克拉玛干的绿色走廊,因为有水,而且沿河易行,和田河历来是沟通塔里木南北最捷近的通道。1895年斯文·赫定在塔里木的首次探险、1908年斯坦因穿越塔克拉玛干的考古、1949年解放军进军和田、近年来的多支中外科考队,都曾经行和田河下游的这条走廊。</p><p></p> 喜欢和田玉的人越来越多,销售和田玉的市场一直都很火爆。当下越来越多具有投资眼光的爱好者和收藏家将目光转向和田玉,使得和田玉的价格一路攀升。这是新疆和田市一个玉石市场的普通交易日的场景,往来的顾客不少,不过跟玉石节相比,已经算是生意清淡了。摄影/沈桥<p></p><p>和田河下游最引人注目的地标,是和田河西侧的麻扎塔格山,它向西与乔喀塔格山相接,共同构成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唯一的山脉,它东延至和田河西岸戛然而止。麻扎塔格山长约100公里,最高山峰海拔1635米,相对高差100—400米。斯坦因曾评论说,麻扎塔格山“由于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心,又拥有地质学有价值的特征,故非常引人注目……一定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吸引了当地人的崇拜,这或许能解释它现代的名称‘神殿之山’”。</p><p></p> 和田市每年都有玉石节,展览并出售很多和田玉。这块巨大的山流水玉料吸引了人们,围拢在玉石前仔细鉴赏品评。现在,能发现这样大的山流水玉料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摄影/沈桥<p></p><p>不亲临麻扎塔格,确实很难想象在辽阔的瀚海之中,竟然还有这样壮观的山脉,它宛若汪洋中突起的长岛、浮出的蛟龙。我由墨玉县城向北,沿一条石油勘探公路前往麻扎塔格山,北行约150公里,沙尘云雾之中,前方突然浮现出高耸的红色山崖,恍若海市蜃楼,这就是麻扎塔格山。寻荒漠便道拐向东行约40公里,便到了和田河边。麻扎塔格山在此分为两个山头,北边是白色的石膏层,南边是红色的砂泥岩层,构成了和田河“红白山”的著名景观。</p><p>斯坦因关于麻扎塔格山地质学价值的评价并非妄言。这里存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大断裂,伴随青藏高原隆升,来自南侧昆仑山的推动力,使塔里木盆地中的岩层受到挤压褶皱,并沿着这条断裂被挤了上来,形成了麻扎塔格山。这一挤压褶皱非同小可,它形成的背斜构造为塔里木盆地丰富的天然气藏提供了运储空间。麻扎塔格一带的油气勘查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97年9月,在麻扎塔格山附近的钻探过程中,发生强烈井喷,日产气约20万立方米,它标志着和田河气田——塔里木盆地最大的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气田的发现。</p><h3>和田河上游的梯级水电开发正酣,和田子玉或将成绝唱</h3><p>我考察时正值秋季,和田河下游水流未断,在麻扎塔格、在和田河河口的肖塔,河汊纵横,依然可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过,和田河作为一个重要通道的历史也许结束了,因为在和田河的东侧已建成了和田至阿拉尔全长424.7公里的沙漠公路。这是继轮台至民丰的沙漠公路之后,第二条横贯塔克拉玛干的公路。</p><p>和田河流域的开发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当我沿和阿沙漠公路行进时,可以看到沿途正在形成一个垃圾带,尽管这条公路2007年才竣工,尽管沿线有不要乱扔垃圾的警示牌。和阿公路给和田河流域的交通带来很大的便利,但也要付出干扰土壤表层结构、荒漠植被受损、加剧风蚀危害、影响野生动植物生长环境等代价。</p><p></p> 玉龙喀什河的古河床,被采挖子玉的铲车、挖掘机折腾得遍体鳞伤、一片狼藉。深坑和弃渣堆破坏了行洪的通道,使和田河两岸的绿洲与城镇面临更大的洪水等灾害的威胁。和田河的生态环境因为人们的贪婪,正在被不可逆转地改变。摄影/沈桥<p></p><p>和田河目前也在进行梯级水电开发,在喀拉喀什河上拟规划的电站达到16座,目前在上游峡谷中已建成和在建的有4座。最大的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坝高133米,库容3.47亿立方米,以灌溉为主,它对解决和田灌区春季缺水有积极作用。但由于水库拦截了上游来的卵石,并且改变了河床的水文条件,这对喀拉喀什河下游和田玉的产出将是致命的。如果说喀拉喀什河子玉的采量只占和田河子玉产量的一小部分,这种损失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在玉龙喀什河上拟建的枢纽电站及大坝,给和田玉在玉龙喀什河中搬运堆积带来的毁灭性影响,也许是难以容忍的。</p><p>历史上,和田绿洲因气候变化也出现过沙漠扩展、河流干涸的现象。近几十年来,由于在塔里木盆地过度垦殖与引水,已导致沙漠化扩展、大量土地弃耕,以及塔里木河断流、罗布泊干涸等恶果。和田河这样的绿洲,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淌乳流玉之地,能否让它的文明得以永续,是对我们的考验。</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