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贺兰山:银川平原的守护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71020 中国国家公园 发表于 2015-5-13 16:57:32 楼主

        贺兰山,位于宁夏平原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之间,山体横空出世,峰峦叠嶂。贺兰山,历史上著名的“军山”,千百年来,见证着大小战役,始终捍卫着宁夏平原的安宁。今天的它,依然承担着守护“塞上江南”的重任,这就是贺兰山。<h3>一座与骏马渊源深厚的山</h3><p>银川平原上,许多道路基本和贺兰山平行,如果在行驶的车辆中观看贺兰山,那么,这座山脉就活了起来,它像与人赛跑的一群骏马奔驰在天际。看着这样的场景,我便想起了唐代文献对贺兰山定名的说法:北人(古代少数民族)称骏马为“贺兰”,所以人们称这座山脉为贺兰山。</p> 平原上的银川<br>海拔/1110米<br>贺兰山以断层面临银川平原,巍峨高大,重叠绵亘的山体,构成一道天然屏障,从而削弱了南下的西伯利亚冷气流,阻截了来自新、甘、内蒙古戈壁沙漠的风沙侵袭,使其成为银川平原“保护神”。由于有贺兰山的庇护,山麓东边的银川平原美丽富饶,平原上有黄河流过,黄河西边,就是塞上湖城银川。摄影/张春荣<p>贺兰山中的岩画,从旧石器晚期开始刻凿,至西夏时期才告终止,它再现了远古时期贺兰山地区游牧民族的生存经历和生活习俗。在贺兰山岩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图案就是“马”,有关马的图案有123处,马群、独马、牵马、牧马等图案比比皆是,它们似乎在告诉人们,在贺兰山地区,马是驯服的家畜并与放牧人关系密切。贺兰山与马的密切联系,恐怕只有阴山能和它相媲美了。在数千年的时光里,贺兰山麓一直就是人们放牧马、牛、羊的地方,牧马人把他们的生活和信仰,都镌刻在贺兰山的石头上。秋天马肥,匈奴人在贺兰山“登山、刑白马”,举行隆重的祭典,他们向神灵献上白马牺牲,庆祝丰收并祈祷来年再取得好收成。在一幅岩画中,七人连臂起舞,人前躺着一个牺牲,可能就是祭祀神灵使用的“白马”。祭祀结束后,匈奴人还在贺兰山下的草原上赛马、角力竞技,这样的场景,如今都凝固成贺兰山岩画中的一个个场景。</p><p>贺兰山在汉代被称为“卑移山”,《汉书·地理志》记载:“廉(县),卑移山在西北。”汉代所设的廉县,归属北地郡辖制,就在今天平罗县的暖泉一带。</p><p>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亦故谓之画石山也。”郦道元注意到了“虎马之状”的岩画。</p><p>北魏至于隋代,时间不长,贺兰山的名称出现了。《隋书·地理志》记载:“弘静,开皇十一年置,有贺兰山。”这是贺兰山第一次出现在正史典籍中。为什么隋代这座山脉定名叫贺兰山呢?唐人做了解释,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卷四·灵州·保静县》中说:“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駮马,北人呼駮为贺兰。”唐人杜佑在《通典·突厥传》中说:“(突厥人)谓马为贺兰,故有贺兰苏尼阙。苏尼,掌兵之官也。”另一说法是西晋时期,匈奴“贺兰氏”、“贺赖部”曾经驻牧于山麓,他们用部落名“贺兰”来称呼这座山脉,这个命名得到隋唐以后人们的认可,贺兰山因此定名。</p><p>关于贺兰山的定名,学者们的争议很大,不管如何争辩,贺兰山无疑与骏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p><p>《道德经·四十六章》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和平年代用马耕田,战争年代,连怀胎的母马也要用于战争。老子对马匹的评价,放在贺兰山地区,真是恰如其分。</p><p>秦汉时期,匈奴人越过秦长城南下中原,他们融入汉民族中,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宁夏牧马业相当兴盛,就和匈奴人的南迁融汇有很大的关系。西汉时期,隶属于北地郡的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一带,以及安定郡的宁夏固原,都是牧养战马的基地之一,那里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军马,装备精良的骑兵因此产生。汉宣帝以后,中原与北方匈奴修好,“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和平时期,马匹成了诗意生活的象征,但人们依然没有忘记马匹的战略意义,《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说:“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p><p>秦汉以后,占领贺兰山地区的王朝,都在这里牧马以充实国力。蒙古人是与马为伍的民族,“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到了明代,宁夏北部的贺兰山麓依然是重要的牧马区之一。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今天的宁夏同心县设置宁夏群牧千户所,负责管理宁夏北部的军马牧苑,此项举措一直沿袭到明末。与蒙元残余部族征战时,明王朝在宁夏平原上放牧的军马就是争夺的对象。弘治十四年(1501年),蒙元部族大兵南下,一次就掠去官马3900余匹。为了保护官马,陕西三边总督杨一清亲自督理马政,修筑宁夏境内的马营城堡。他督理马政四年,茶市“易马九千余匹,而茶尚积四十余万斤”。放牧的官马达到了33500匹。宁夏府(今银川市)至平罗黄河沿岸数千顷滩地,是官方牧马的专用场所,明为“马厂地”。西北边镇的战马供给有了一定的保障。明王朝还通过茶马互市,获得更多的战马,他们在西北地区设立马市13家,其中宁夏境内有3家,即中卫(今中卫市城北)、清水营(今灵武市北)、平虏卫(今平罗县城东)。贺兰山的山口,成了马匹交易的通道。</p><p>清代宁夏牧马业的终止,是因为宁夏平原大量土地的农耕化,黄河水浇灌的富庶田园代替了昔日的牧马区。从此,贺兰山东麓再也看不到万马奔腾的壮丽景观了,只有贺兰山斑驳的骏马岩画,还能让人想起这座山脉曾经与骏马千丝万缕的联系。</p> 贺兰山位于银川平原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之间,东麓的银川平原,有“塞上江南”之称;西麓的阿拉善,则享“高原驼城”的美誉。贺兰山四周被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卫宁北山、银川平原所环绕,绵延200余公里,山势总体近南北走向。山体东西宽15-60公里,山地面积6000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h3>连石头都让人痴迷的宝山</h3><p>我的岳父一家生活在贺兰山东麓的大武口,在我的印象中,贺兰山似乎寸草不生,简直就是一座荒山。冬天我去爬贺兰山,山上吹来的风,像刀子一般割痛我的脸,泪水禁不住涌出来。那种寒风,让我这个南方人难以招架,只有回到温暖的小屋里,把一块块易碎的无烟煤扔进炉子,我才对贺兰山心存感激。贺兰山虽然荒凉,却能给人提供许多宝藏,也算是对生活在它脚下的人们一种回报吧。</p><p>在贺兰山的中北段,盛产“太西煤”,这是一种世界少见的优质无烟煤,它仅仅产于贺兰山中。改革开放前,贺兰山中出产的煤,占到宁夏煤炭产量的87%,所有的焦煤储量也都在贺兰山中。我站在岳父家门前的公路上,就能看到从汝箕沟口出来的拉煤车滚滚而来,卡车经过时,我能感到脚下土地的颤动,以及裹挟的煤屑扑面而来。昼夜不停的车流,从贺兰山中载出煤炭,似乎没有终结的时候。太西煤的存在,给当地带来了滚滚财源,当地的居民,每年冬天都能体验到煤炭带来的温暖。只是环境也变得脆弱起来,我记得一旦起风,那里刮的就不是黄沙,而是黑色的尘埃,煤屑笼罩了整个的天际,白昼立即变成了黄昏或者黑夜。可是云雾散后,湛蓝的天空又出现了,眺望西边的贺兰山,我又不能不对这座“宝山”刮目相看。</p> 洪积扇上的西夏王陵<br>海拔/1165米<br>西夏王陵位于贺兰山东麓洪积倾斜平原上。在贺兰山,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麓地带,砾石遍布,植被稀疏,属于荒漠和荒漠草原。进入山中,植物种类才多了起来,除了草原类型的野草外,灰榆、酸枣树等耐旱的乔灌木散生于山谷之间。 拜寺沟山口的双塔<br>海拔/1550米<br>贺兰山是西夏王朝的“神山”和“圣山”,除了王陵建于山脚下,贺兰山沟谷建寺也很多,明人有“云锁空山夏寺多”之说。据说当年寺院落成后,西夏王朝年年在贺兰山举行法会,袅袅香火绵延不断。在山麓拜寺口处还有建于西夏时期的佛教寺塔,那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拜寺口双塔。摄影/李靖 山麓荒漠草原土层瘠薄,多为粗骨淡灰钙土、砾石新积土。植被的种类也比较贫乏,草群低矮,覆盖度低,外貌灰绿,退化严重。图为贺兰山三关口长城一带的景色。摄影/王金<p>贺兰山除煤炭之外,还出产石英岩(硅石)、辉绿岩、黏土、铁矿、磷矿等矿石,这些矿石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但它离普通百姓的生活较远。</p><p>“沙枣子开花香天下,塞上江南好宁夏,东有黄河一条龙,西有贺兰山宝疙瘩。”宁夏的土特产中,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发菜被称为“五宝”,依其颜色分别被称为红宝、黄宝、蓝宝、白宝和黑宝。这五宝,都产在贺兰山上或者贺兰山洪积扇上。</p><p>宁夏人说,贺兰山滚钟口附近出产的贺兰石最佳,许多人对它痴迷把玩,难以割舍。贺兰石在清康熙年间开始被人开采利用,道光年间江南艺人来到宁夏,带来了制砚技艺。光绪年间的宁夏府城中,已经有数家制作砚台,其中“阎家砚”最佳,这个制作砚台的阎姓世家,一直把贺兰石制砚技术传承至今。民国年间,宁夏省主席马鸿逵为母亲做寿,阎家制作了“麻姑献寿”砚台贺寿。马鸿逵见到砚台后十分高兴,指令政府开办砚台厂,并委任“阎家砚”传人阎万庆为领工。阎万庆的三个儿子——阎子江、阎子洋、阎子海三人都跟随父亲制作砚台。1961—1963年,阎子江、阎子洋兄弟俩去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制作了大型贺兰石挂屏——毛泽东手书的《清平乐·六盘山》和《六盘山》。</p><p>如今,随着储量的减少,贺兰石越发显出它的珍贵。人们开始在群山中寻找新的矿脉,希望能够接续贺兰石的光彩。在贺兰山的紫花沟里,人们又发现了一种淡灰色、夹杂红黄花纹如山水画般的“朔花石”,抛光后光亮晶莹,酷似美玉。这种贺兰石,开始用新的风韵来感染喜欢玩石的人们。</p><h3>矗立在粮仓与荒漠间的生态孤岛</h3><p>距今8000年到3000年间,贺兰山地区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期,山上树木茂盛葱茏,山下水草丰茂,辽阔的草原分布在贺兰山东西两侧。那时贺兰山的环境,与今日相比几乎是天壤之别。</p> 山麓中的长城<br>海拔/1600米<br>山麓荒漠草原土层瘠薄,多为粗骨淡灰钙土、砾石新积土。植被的种类也比较贫乏,草群低矮,覆盖度低,外貌灰绿,退化严重。图为贺兰山三关口长城一带的景色。摄影/王金 松林深处<br>海拔/1900-2300米<br>贺兰山的松林深处,绿意逼人,苔藓层连片,厚度可达10厘米。森林带是贺兰山东坡生物资源最丰富之处,也是马麝、蓝马鸡等珍稀动物的藏身场所,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此带林下还有紫蘑、白蘑、大银盘等诸多珍贵食用菌菇,是游人从事采集活动的好去处。<p>明代前期,贺兰山还保有较大规模的林区,明中叶以后,由于战争和人为的破坏,贺兰山植被遭到了严重的毁坏。但在贺兰山腹地,仍是“深林隐映”,“万木笼青”。贺兰山上森林得以保留,皆因它是军事防护林,“以限胡马”、“以捍奔突之势”。明代文人陈德武曾在《贺兰晴雪》一诗中写道:“满眼但知银世界,举头都是玉江山。”</p><p>如今的贺兰山,植被已经很少了,只有贺兰山中段还存有211平方公里的森林植被,成为我国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典型代表。</p><p>在贺兰山的两侧,如今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地理景观,东麓的银川平原,沟渠纵横,是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盛产小麦、稻米和瓜果;而在西麓,横亘着腾格里沙漠,它与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相连,成为阿拉善荒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密集的沙山是那里的主要景观,阿拉善是中国沙尘暴的源头,中国第二大荒漠区。</p><p>贺兰山脉共有大小山峰46个,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个,主峰位于山脉中段,最高峰“敖包圪垯”海拔3556米,与银川平原高差2000余米。贺兰山多风且风速较大,大风天数每年可达50天,7—8级大风卷起风沙,整个贺兰山都会笼罩在一片黄尘之中。贺兰山南北长200余公里,防风范围达到了2500平方公里。贺兰山有效遏制了阿拉善荒原的风沙东移南侵,减缓了银川平原农田、牧场的沙化;高大的山体,有效地阻挡了西北方向刮来的高空寒流,也阻挡了潮湿东南季风的西进;贺兰山中段密集分布的植被,有效地减弱了水土流失和山洪暴发,起到了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它是银川平原名副其实的“绿色屏障”,直接捍卫着银川平原的生态安全。</p><p>在贺兰山中寻找珍稀的动植物,就仿佛一种寻宝的历程。我多次攀登贺兰山,想一睹蓝马鸡的美丽芳容,可是一直未能如愿。去年6月末,我却在贺兰山的一个无名山谷中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四合木,它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宁夏境内分布于石嘴山一带的贺兰山谷中,它是古地中海的孑遗植物,经过数万年时光的自然选择,经历无数次风雨存活下来,它让人看到了生命基因的顽强。在四合木的周围,我还看到了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长叶红砂,以及雾冰藜等植物。贺兰山的生物多样性,犹如一个迷宫,远观时什么也看不见,当我走进其中,才发现里面蕴藏着不少的特殊生命。在我欣赏四合木的时候,两只凤头百灵落到不远处的岩石上鸣叫,它们欢呼嬉戏,忽然又像被风卷起的两片叶子,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p><p>贺兰山虽然不能和南方的青绿山水相媲美,远观一片灰褐色,但它依然为人们保存着大片的油松林和青海云杉林,那些粗壮挺拔的乔木矗立在大山深处,绣满整个山壁,宛如巨大的绿色屏风,阻隔着西面扑来的肆虐风沙。贺兰山腹地的森林遮天蔽日,一些松树和云杉的直径可达一尺多,它们在这样干旱的环境中应该存在近百年了。松林里积着厚厚的松针,走起来很滑,林中斑驳的光影中,只有绿草零星分布,一两只北红尾鸲在低处的树梢间飞来飞去。“万木常笼青嶂日”,就是贺兰山腹地丛林最好的描述。贺兰山中还存活着山杨、杜松、白桦、山柳、灰榆等乔木。在贺兰山主峰所在的区域,植被覆盖率高达65%以上,那里是贺兰山自然生态系统的精华所在。</p><p>2009年6月末,我在贺兰山的汝箕沟中看到了岩羊。一只雄性岩羊跃过浅浅的溪流,跃过悬崖,转眼间站在了公路上,距离我的车3米远,它静静地看着我,大概3秒钟,一个助跑,后蹄一个弹跳,它重新跃上了距离公路3米多高的石壁,然后沿着“之”字形的路线,一直攀上了距离公路30多米高的峭壁顶端才停下来,骄傲地回过头来看着公路上的我。那一刻,这个美丽的四蹄动物,用它从容敏捷的攀岩绝技震撼了我。今天,在贺兰山上生活的岩羊,数量已接近2万只,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只,居世界之首,它们成为贺兰山的优势物种。这是多年来宁夏人保护这一物种的结果。</p><p>虽然位于干旱地区,但贺兰山地跨温带草原与荒漠两大植被区域,是华北森林植被、内蒙古草原植被、阿拉善戈壁荒漠植被和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汇集地,植物类型分为森林灌木、疏林草原、草原、荒漠、草甸和栽培植被等。与周边区域相比,这座处于人类包围之中的生态孤岛依然是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是珍稀动植物的避难所。各种生灵在这里建起了自己的家园,贺兰山有脊椎动物218种,其中鸟类为115种和5个亚种、兽类51种,它们都属于温带草原—森林草原—半荒漠动物群落,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胡兀鹫、白尾海雕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马鹿、马麝、岩羊、蓝马鸡、苍鹰、秃鹫等。贺兰山还是多种植物模式标本的原产地,贺兰山有维管植物690种,特有种植物有贺兰山棘豆、贺兰山蝇子草、斑籽麻黄等10种。</p><p>人们对贺兰山的态度,体现着人类的生态良心。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中,就有贺兰山。保护贺兰山,就是在保护干旱地区的动植物资源本底。</p><h3>山口是战争的关隘与通道</h3><p>贺兰山素有“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的称谓,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p><p>《秦边纪》记载:“口巨者三十有七,小者复一十有奇。”《嘉靖宁夏新志》载:“溪径可驰入者五十余处。”清《定远营记》碑刻记载:贺兰山有“七十二要隘”。近人统计,贺兰山有38个较大的山口。这些山口中,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有滚钟口、拜寺口、苏峪口、贺兰口、汝箕口、大武口、镇北口、赤木口、灵武口等。贺兰山的许多山口可以直通大漠,突厥、蒙古北起大漠南下用兵时,贺兰山以东的历代王朝都要在贺兰山山口关隘设防,成为边防重地。</p><p>隋开皇三年(583年),突厥军队南下大漠,河间王李弘率赵仲卿等领兵从灵州道出击,在贺兰山一线激战,突厥兵锋被挫,却未能产生威慑。8个月之后,突厥军队再次南下,灵州道、宁州道、原州道一时严阵以待。不得已,隋朝放弃在贺兰山及银川平原设防,废掉了北周设置在黄河西岸的怀远郡。</p><p>唐初,贺兰山是唐人和突厥血战的沙场。公元645年,唐军和回纥军密切配合,在贺兰山北大败薛延陀部,唐王朝强盛的军力,震慑了漠北。回纥、拔野古、斛薛等十多个少数民族部族,纷纷派遣使者朝贡唐帝国,表示臣服。唐初灵州会盟因此上演。这年九月,唐太宗抵达灵州,他受到了回纥、铁勒各部族使节数千人的隆重欢迎,各部族献上最珍贵的礼物,并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还立誓说:“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唐太宗当场写下“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的诗句,并勒铭于石,纪念这次盛大的会盟。唐代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写道:“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诗歌应该是在追忆唐初的贺兰山血战。</p><p>1038年,西夏立国。贺兰山下,崛起了一座新的都城——兴庆府(今日的银川),贺兰山成为西夏王朝所在地的重要屏障,成为西夏王权稳固的象征。西夏与北宋三战皆胜,北宋人引为耻辱,后来金兵又俘虏了北宋的两位皇帝,北宋灭亡。南宋名将岳飞铭记这种耻辱,立志“还我河山”,写下慷慨激昂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未能激战于贺兰山,但他的爱国心感染了千百年来的仁人志士慷慨为国捐躯,他的诗歌也让人记住了贺兰山。今天,在贺兰山苏峪口内,人们在主峰附近的山脊上立了一尊岳飞雕像,他横枪立马,远眺通往阿拉善荒漠的小道。今人为岳飞的名词感动,违背历史事实让他来到了贺兰山。</p><p>西夏立国百余年,最大的失误,是忽视了北方新崛起的劲敌——蒙古。1209年,蒙古大军第三次侵入西夏,他们沿黄河南下,进攻西夏设在贺兰山的重要关口——克夷门,这里是银川平原北出塞外大漠的要塞,是西夏都城的北大门,驻守着数万军队。成吉思汗大军到来时,西夏襄宗派军增援,想凭借贺兰山险隘抵御蒙古军队的进攻。事实上,贺兰山的关隘确实挡住了蒙古铁骑。僵持数月后,蒙古军无法突破关隘。于是成吉思汗改变战略,不再正面强攻,他采取骑兵袭扰,引诱西夏守军出城作战,进行伏击。七月,变得骄傲自大的西夏军队出城追击时,陷入蒙古军的重重包围,这支守军被全歼,西夏的北大门立即洞开。失去了贺兰山屏障,蒙古铁骑在银川平原上势若破竹,迅速包围了西夏都城中兴府(原兴庆府)。好在中兴府城池固若金汤,西夏国君亲自督率将士固守,成吉思汗无法攻破城池。九月,黄河暴涨,蒙古军引水灌城,城中西夏军民伤亡惨重。西夏向金国求援,怎奈远水不解近渴。一直到十二月,成吉思汗才撤围停战。后来蒙古灭亡西夏时,采取南北夹击的战略,他们避开贺兰山天险,直接在宁夏平原上与西夏军队主力进行决战,一战就重创了西夏王朝,蒙夏战争终于在1227年以西夏国的灭亡而告终。蒙古军队“中兴屠城”,党项族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p><p>1288年,元朝政府改中兴府为宁夏府路总管府,宁夏从此定名。宁夏,安宁的西夏,元朝希望西夏故土从此安宁。这样的安宁只持续了百余年,明王朝建立后,宁夏贺兰山一带,又成了厮杀的战场。</p><p>明王朝的版图中,宁夏成为揳入漠北的一个犄角,这里“背山面河,四塞险固”,“中国有之,足以御外夷,外夷窃之,足以抗中国”。明王朝在宁夏“置兵卫以守之,而又莅以亲藩,总以内外文武重臣,于是城郭之固、人物之殷、兵马之雄壮,屹为关中之巨防矣”。所以明代宁夏“号为重镇”。明代随着北部边境战争的加剧,驻守宁夏的军队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九边考》记载:宁夏镇三路各城营堡原额马步及各种名目的官兵人数达7万多。</p><p>贺兰山和黄河,是明王朝抵御北方蒙元残余势力南下、东进的天然屏障。明王朝凭借贺兰山之险,在山口修筑关隘,在贺兰山东麓修筑长城,试图隔绝贺兰山外的一切来袭。明王朝在宁夏修筑的长城,从东、西、北三面拱卫宁夏。明王朝在贺兰山东麓长城上设立的关隘,最为重要的从北至南有4个:镇远关、打硙口、赤木口、胜金关,它们是明王朝宁夏镇西北一线防御的“城防四险”。 </p><p>镇远关,它是明代宁夏最北的边关。《北路平虏城》中说:“宁夏迤北,旧有镇远关。关之东为黄河,关之西贺兰山尽头,山水相交,最为要地,以故设关防守。”</p><p>打硙口,今称大武口,是阿拉善高原进入银川平原的要道之一。嘉靖《宁夏新志》中说:“(贺兰山)沿山诸口,虽通虏骑,尚有险可凭,北则惟打硙,南则惟赤木,旷衍无碍。打硙旧有三关,自正德五年以来,渐至颓圮。”明代后期长城防线不断向内迁徙,所以打硙口的关隘就被无情地抛弃了。</p><p>赤木口,位于贺兰山中部,是阿拉善高原进入银川平原的咽喉要道,是贺兰山最著名的关口。它又被称为“三关口”,是因为这里设有三道关口:头道关的关墙南北与长城连接,贺兰山的山势至此显得开阔,关口处筑墩设防;二道关在头道关西六里处,关口西南侧利用贺兰山的小山头据高筑墩设防,在关口的东北面则凭借天然峭壁悬崖设防,让敌人无法攀援而上;三道关设在二道关的西侧四里处,这里两山夹一道,奇绝之境让敌人望而却步。</p><p>胜金关,建于明弘治六年(1493年),是中卫和中宁两县交界处的长城隘口,南抵黄河岸边,明军利用贺兰山在这里的独特走势修筑墩台于山巅,外侧借山坡之势人工砍凿成绝壁,扼守甘肃、宁夏的通道。乾隆《中卫县志》说:“傍山临河,路通一线。一夫当关,万夫莫过,中卫之吭也。”胜金关外,就是腾格里沙漠的南缘。</p> 阔叶林向针叶林过渡的地带<br>海拔/2000-2800米<br>秋日的云杉山杨混交林,远景山顶处的云杉已披霜挂雪,前景的山杨林还秋意正浓。这一带林木荫翳,群落覆盖度90%以上,所谓“万木常笼青嶂日”,就是指这一层。夜宿山中,山风拨动森林的涛声犹如澎湃的钱塘江潮。 高海拔地带的云杉林<br>海拔/2300-3100米<br>与油松林、山杨林不同,云杉林内外遍布高矮不一的云杉幼苗。云杉幼树还伸入附近的油松、山杨林中,它们在大树荫蔽下生长旺盛,最后当树冠超出油松、山杨的高度时,喜阳的后者便逐渐枯萎、死亡。就这样,一部分油松和山杨最后终被云杉取而代之,而演化成纯云杉林。在贺兰山,云杉林的面积占林区面积一半以上。夏天的云杉林是郁郁苍苍的蓝绿色世界,冬天则成了宁夏八景之首“贺兰晴雪”的最佳代言人。<p>明初,为了巩固边防,明王朝实行屯田制,屯田的基层组织是屯堡,屯堡始建于永乐年间,最先在宁夏试行。永乐二年(1404年)八月,明成祖敕命宁夏总兵何福:“宁夏多屯所,虏卒至恐各屯先受掠,故可与四五屯内择一屯有水草者,四周浚濠,广丈五尺,深则广之半;筑土城约高二丈,开八门以便出入,旁近周围四五屯辎重粮草皆集于此。无警则各居本屯耕牧,有警则驱牛羊从八门入土城固守,以待援兵,则寇无所掠。”坚壁清野,筑堡守御,军事化的屯堡在贺兰山东麓一字排开。“兵农合一,国用以舒”。屯田的结果是:“粮不烦转输而仓廪充实,兵不烦招募而士族精强。”嘉靖《宁夏新志》载:宁夏五卫的堡寨近100处,另外还有近200处烽墩。后来,这些屯堡和烽墩逐渐演化成一个个村落,甚至发展为城镇。如杨和堡、叶升堡、河中堡、王泰堡等。如今,银川平原上以“堡”为名的地方还有近百个,它们都是明代军屯留下的遗迹,其中名声最大的堡寨,就是开发成华夏西部影视城的镇北堡。</p><p>明代保护贺兰山上的原始森林,也是出于军事目的。明嘉靖八年(1529年)三月,陕西三边总督杨一清给朝廷上了一封奏折——《论边务奏对》,他说:“贺兰山乃天设险隘,在山树木欲茂密,以遏贼骑奔。近年,官豪军民任意砍伐,以致空疏,贼马易为出入,官司正当严禁。……自撤其险,何以为守?”这封奏折,将贺兰山森林的功用说得十分透彻。</p><p>明王朝在贺兰山东麓,依托贺兰山上的茂密森林、山脉东麓的山口天堑、长城关隘、军屯城堡,历经数百年的经营,终于将贺兰山锻造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军山”,它像一座铜墙铁壁,阻止了蒙古铁骑向东南挺进的步伐。明代诗人金幼孜写道:“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断峰迤逦烟云阔,古塞微茫紫翠连。旷野旌旗鸣晓日,高风鹰隼下长川。昔年僭伪俱尘土,犹有荒阡在目前。”诗中传达出来的一份豪气,正显示出贺兰山不容侵犯的威严。贺兰山的军事屏障作用,在整个明王朝统治时期,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p> 贺兰山主峰的周边<br>海拔/3100-3556米<br>贺兰山中段山势巍峨险峻,峰峦叠嶂,3000米以上的山峰连绵不断,与银川平原相对高差达2000多米。海拔3100米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带,这里辐射强烈、风力强劲、气候冷湿,植物多具耐寒、抗风、生长期短等特性。摄影/徐胜凯<p>清代初年,蒙古鄂尔多斯部以贺兰山为据点,屡屡袭击清军。但到了清军剿灭蒙古噶尔丹部族时,宁夏早已纳入清朝版图,成为向西北用兵的战略大后方。后来满蒙联盟的建立,宁夏从边陲变成了内陆腹地,贺兰山兵燹迭起的历史结束了。清王朝对贺兰山的警备虽有所松弛,但仍在贺兰山东麓的58处山口设置墩哨警戒。清王朝将明代的边防重镇“平虏”县改成了“平罗”县,一字之改,敌意从此变成了友善,汉蒙贸易的商业繁荣取代了先前民族间的对峙和战争。花马池(今盐池县)、横城堡、石嘴山、平罗等处,这些昔日的边塞重地,都变成了蒙古诸部与汉族互市互利的主要关口和商品集散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立于石嘴山的一块石碑上说:“蒙古一二月出卖皮张,三四月卖绒毛,五六月羊,七八月马牛,九月茶马毕,岁以为常。”</p><p>清乾隆年间出版的《宁夏府志》说:“(宁夏人)以武勇著称。旧志所载奋迹行阵、秉节钺、任封疆者累累相望,至我朝尤称绝盛。”贺兰山千百年的征战,“武功”成就了无数的封疆将士,锻造了宁夏人骁勇的性格,这大概就是贺兰山这座“军山”留给今日宁夏人的精神遗产吧。</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