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艺光影
标题:
李白诗踪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国国家公园
时间:
2015-5-13 16:58
标题:
李白诗踪
在唐诗里,大部分都有对地理形态的描述,诗人利用自然地理为意象形成了诗歌的内涵和风格,而后诗歌又化作了景观。伟大的诗歌在成就一个诗人的同时,也让人们记住了这些与诗歌息息相关的地理表述。这种表述有描写客观的自然地理,也有诗人与外物互动过程中心灵的感发,是诗人主观意识下的第二自然。地理与诗人的关系密不可分,自然与文化相互生成。这种奇妙的关系使得本文作者数次踏访唐代诗人李白诗歌中的山山水水,企图通过诗人来解读山水的灵魂,通过山水来解读诗人。
wKgBzFQ2t7mAMe4jAAIhkbJkSus830.jpg
(17.58 KB, 下载次数: 175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5-13 16:58 上传
这里是泰山的日观峰,每年来此处观看日出壮观景象的人不胜其多。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诗人李白,也曾在此驻足观看泰山日出,并写下了名传千古的诗歌《游泰山六首》。摄影/高兴建<h3>“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 </h3><p>唐代诗人李白的一生充满了无数的传奇。他才气旷古冲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傲然于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大臣为他脱靴,贵妃为他磨墨。他仗剑出游:“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p><p>和许多中国文人一样,我对李白的热爱就是源于这种形象。追溯到童年,背诵《唐诗三百首》时便爱上了那个一壶酒、一把剑、云游四海的诗仙。青年时,在学业上也是选择了他为研究的方向。中年时,我和摄影师考察了李白一生的行踪和诗踪。而后,数次重返,直到已近古稀之年的今天,已不知与这些山山水水有过多少次的厮磨了。便觉得好像慢慢地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其实,李白那个飘逸洒脱、狂放不羁的形象是个假象。那些看似充满欢乐与自由的诗篇背后,孤独的感伤、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如影相随,终其一生。李白的诗中有着极为深沉的悲剧感,他的一生就是一幕彻头彻尾的悲剧。多少次,我在峨眉山、在泰山、在三峡、在庐山……在李白的足迹踏访过的地方,故地重游时,都是悲从中来,因为我与诗人那个悲怆的灵魂在山水间相遇了。 </p><p>李白的出生地至今都是个无法破解的谜,有说是在中亚的古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说是在河南洛阳,还有说是在蜀中绵州昌明(今四川江油市)。但都无定论,已成悬案。大多认为李白在他五岁时,随父亲迁入蜀中绵州昌明。他的父亲叫李客,客是客居的意思,其实就是没有名字。不是本地望族的身世,注定了李白不能由科举进身从政,只能选择“终南捷径”,从道流入仕。唐玄宗提倡道教,选取了许多隐士为官。不过由道流进入官场的都没有实权,只是政坛上点缀的花絮而已。但是李白却有很大的政治抱负,要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不愿意只做政治花瓶。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坎坷漂泊。</p><p>李白崇尚道家,重自然,有自主意识。这和讲究礼仪与节制的主流儒家文化是相悖的,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态度,注定了他被“放还”的命运。然而,李白的骨子里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人。他执意向仕途,处处碰壁,至死方休。这是诗人与自己的矛盾,这种悲剧性格或许是他悲剧人生的根源。当功名不得之时,只有寄情于山水,在自然中寻求慰藉了,这是他的命运,也是许多中国文人的命运,自然山水,成了他最后的避难所,他的精神教堂。</p>
欢迎光临 国艺光影 (http://zggjgy.cn/)
Powered by Discuz! X3.2